像我常说的,看赶公共汽车就看到人生。每人都想上车找个好位子,你就要把握机会了,公共汽车一停就上,找个地方就坐,没有位子,只有站在中间。能站着也不错了,不要站在那里还在埋怨,坐着的人还讨厌你。这还是好的呢!还有些人当公共汽车停下来,他差几步赶到,拼命地跑,跑得一身大汗,刚跑到,车子“噗”开走了,后面黑气喷出来,他指着那个公共汽车骂,你该死……骂了半天,还是在那里吃臭气,有什么用呢?还不如老老实实等下一部车,这就是把握时间的问题。没有时间等,你又怕坐车子难过,走路嘛,埋怨个什么呢?这就要懂得处世,懂得自己的人生,所以要知道“得时”的重要性。
知时知量 心灵智慧
下面几个字,两个大原则,你要把握住,就是道家的教育原则,“投隙抵时,应事无方”,这八个字要紧得很啊!你横了以后一生妙用无穷,包你不会饿饭,随便哪里都可以找到工作,大的大做,小的小做。“投隙”,隙就是有空隙的地方,你说你是个博士到处找不到工作,现在为了吃饭,有个地方需要一个工友,这个地方有这个空隙你就来。不要说我是什么博士啊!问你学历,只说我小学毕业,工友的事情我少年时候都做过。问你认不认得字啊?大字认得几个,小字不认得,因为目的是来做工友,要工作啊!在战争的时代,到了外地,人生地不熟,要解决吃饭问题嘛!如果说自己学问怎么了不起,你完了,那你只有两只脚刖掉,或者被人家宫刑。天下任何事总有一个空隙,要把握那个空隙去应用。“抵时”,掌握住那个时间,就是跟人家讲一句话也要找时间。常常有些同学来找我,看到我正忙的时候,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,老师啊!我有事给你讲。我说,我这里正忙,你等一下。这就是不晓得“抵时”嘛!那个时间不对,再搞不好只有挨骂的份了。“投隙抵时”,万事都有它的空隙,在那个空隙里头就是你的天地,能建立你的事业,所以要把握那个原则。
“应事无方”,在世界上做人做事,没有呆定的方法,也没有呆定的方向,也没有呆定的原则。像有时候跟年轻同学一谈,哎呀!我是学工商管理的,以我的工商管理看……他贡献了很多的意见。我说你给我上的课听完了,对不起,你讲的那些我都懂,我这里都用不上。他这个是呆板,自己设一个方位看天下事,也就是职业病了。你跑到一个工厂里头,大家都在忙、在做工的时候,你说我是学心理学的,绐你们讲心理学,那不是疯子吗?那个时候是不能讲心理学的,那时要做工耶!一分一秒都是钱耶!所以要懂这个道理,发挥起来很多。
但是这个原则你尽管懂了,你也听了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,但是你还是不行,什么道理?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”,智慧、头脑不同,有智慧的人拿到一用就对;等于一个照相机,聪明技术高的人一照,那就是好,最新最好的照相机给那个笨蛋,照起来变鬼相了。所以“应事无方,属乎智”,这个智啊,智慧可不等于聪明,聪明是属于后天头脑,一堆学识知识凑拢来,可以了解的。聪就是耳朵好,脑筋反应得快;明就是眼睛好。据近视的同学告诉我,近视度数太高时,听力都很差,我旁边好几位近视同学,我说你怎么搞的,反应那么慢?老师啊!我没有戴眼镜。
“智苟不足,使君博如孔丘”,他说假使你智慧不足,就算你学问好得像孔子一样,“术如吕尚”,你的本事大得比姜太公还高明,“焉往而不穷哉”,焉往就是何往,如果智慧不足,不管你到哪里去都要倒霉的啊!就是这个道理。
施家与孟家的两对弟兄,本事、学问一样,结果却大不同。我们看到同一个学校、同一个科系毕业的同班同学,大家所学都一样,但机运不同,他们的应用也不同,遭遇不同,几十年后,只有一两个成功出头了。俗语说“福至心灵”,表面上看起来这句话是没有出息的话,是靠运气,实际上是智慧的道理,心灵就是智慧,心境灵敏,智慧运用无方,自然福气就来了。把文字倒过来说,就是“心灵福至”子。
这一段故事,仍是总题目《说符》的内容,这中间每个故事好像都是独立的,其实不是独立的,都是跟上面连续下来的,是一个系列。大家读《列子》,这一点不要忘记,每一个故事,都是由人生的经验启发我们人生之路要怎么走。
盂家父子听施家父子说过以后,“舍然无愠容”,舍就是放,心里就放下;愠就是埋怨。自己心里的痛苦都放下,外面态度也变了,也不埋怨了,就对施家父子讲,“吾知之矣”,我们都懂了,“子勿重言”,希望你不要再说下去了。失败了,又得了教训,教训已经懂了,再说就受不了啦!
这一段故事意义很深长,重点是人生做人做事要知时,所以佛经上讲打坐修行一切工夫,就连练拳、练武功都要“知时知量”。等于我们身体虚弱要吃补药,吃下去身体好了就要知止。但是你认为补药很有利,继续拼命地吃,那要吃出毛病来的,所以要“知时知量”。
上面是讲普通老百姓如何一步登天,走到成功之路。拿春秋战国来讲,等于说“以布衣而干诸侯”,以一个平民老百姓去向皇帝报告,贡献很好的意见,用三寸不烂之舌取得卿相之位。一番话谈下来,马上可以当部长,当大元帅,在当时是很多的。其实这一番话,并不是嘴巴乱讲,是几十年读书累积下来的知识学问。这中间行一个大原则,刚才我们都讲过了,你们自己再去体会。
会说话的公子
【晋文公出会,欲伐卫,公子锄仰天而笑。公问:“何笑?”曰:“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,道见桑妇,悦而与言,然顾视其妻,亦有招之者矣。臣窃笑此也。”公寤其言,乃止。引师而还,未至,而有伐其北鄙者矣。】
接下来这个故事,不是讲老百姓了,“晋文公出会,欲伐卫,公子锄仰天而笑,公问:‘何笑’”,这个晋文公啊!有一天离开他的宫廷,召集一个大会,准备出兵打卫国。刚才我们已经看到,卫国在齐、晋两大国之间,当齐国强的时候,卫国只能跟在齐国屁股后面跑。晋文公是春秋五霸的霸主,卫国跟着晋国,小国家抱着大国的大腿走,很难的哦!非常痛苦。这个当家的痛苦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,卫国有一点不对,晋文公就想出兵打他。可是晋文公面前有位公子锄,是晋文公的侄子或是兄弟辈,所谓诸侯之国的世子称公子,“锄”是他的名字。这个公子锄看到晋文公要出兵,当着他的面仰天哈哈大笑。
我们晓得这一篇的题目叫做《说符》,是说讲话难,非常难啊!所以你们做人家的部下,讲话要合时啊!知时知量啊!什么时间该讲什么话,不会讲话就糟了。像施家的两个兄弟,那么会把握时间,取功名如探囊取物那么方便,而孟家的两个弟兄,把命都赔上还达不到目的,这就是《说符》的问题。
现在你看,晋文公已经穿上元首的衣服,正要出席御前军事会议,马上要出兵消灭卫国。这个多机密啊!只有少数的人才知道,公子锄反对这个事情,可是他不能向晋文公直说不可以打,算不定脑袋就掉下来了,所以他以一个特别的态度表达,“仰天而笑”。晋文公就问他笑什么?因为他到底还是公子。他说,“臣笑邻之人,有送其妻适私家者”,今天早晨我笑死了,我看到隔壁的邻居送他的太太回娘家,“道见桑妇,悦而与言”,这个男人不老实,在路上看到桑树园里有个采桑的女子,很漂亮,就向这个女的勾勾搭搭,也不管他太太了。“然顾视其妻,亦有招之者矣”,他跟这个女的还没有讲完话,回头看看自己太太知不知道,结果看到另外一个男人也同他太太勾搭上了。他说你看奇怪不奇怪?这一件事情把我肚子都笑痛了,所以我现在忍不住,就是笑这一件事。
晋文公一听,不开会了,也不打了,“公寤其言”,脑子清楚了。换句话说,你一出兵打别人,也有别的国家打你呀!不能这样干啊!干不得啊!“乃止”,停止这个会议,也不出兵了。“引师而还”,有些部队已经到了前方,赶快召回来。“未至,而有伐其北鄙者矣”,前方的部队还没有回来,果然齐国已经出兵打晋国的北部了。如果他要把大军都摆到前方打卫国的话,自己的国家可能被吃掉一半还不止。
公子锄虽然看到,可是晋文公那个威风一来,兴致一动要出兵的时候,正面刺他是阻止不了的;不但阻止不了,还会出问题。你们看《三国演义》,袁绍出兵,那个沮授谏袁绍不可以打,说一打一定失败的。袁绍不听,把他关起来,大军失败回来之后,第一个还杀了他。当沮授一听袁绍败兵回来,他说,完了,我死定了。为什么?因为晓得袁绍的个性,打了胜仗回来一定不会杀我,因为我说他失败,而他成功了,笑我一顿了事。结果他打了败仗,被我说准了,他就丢不起人,一定会把我砍头的。历史上这种故事很多,因此晓得说话之难。
公子锄这一段故事,虽是讲国家大事,但家庭也是一样,在家里跟父母讲话,也要懂得知时知量,也要会讲,不会讲话父母会气得哭起来。如果懂得讲的话,算不定爸妈正在吵架,听你笑话一讲,两个人就不吵了,要有这个本事。所以做人也一样,遇到危险的大事,讲起话来知时知量,有时候一句笑话就解救了天下。